教會建築物長遠發展‧分享文章 利未團

《利未記》,希伯來文的名稱是 וַיִּקְרָא(Vayikra),意思是「神呼召」。神從聚會的帳幕裏向祂的子民說話,呼召他們近前來,要我們過聖潔的生活,將身體獻上作活祭,敬拜並且事奉祂。

 

天父呼召我們近前來

我們利未團的弟兄姊妹來自不同的屬靈成長背景,有的是教會子弟,有的是中學或職青時期由朋友介紹參加,而我們大部分是在青少年的福音營決志信主後扎根於城基。因此,我們對青少年事工特別有感動,大部份團友曾投身青少年事工成為導師,回饋教會。我們從年輕的小伙子,到現在建立家庭,生兒育女,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專業和服侍崗位,與各位前輩及兄姊一樣,當中會遇到不少挑戰、挫折、壓力和困難。但靠著神的恩典,教會內教牧同工、弟兄姊妹的屬靈支持,以及利未團內彼此的生命交流和分享,我們仍能堅守信仰,每星期來到主跟前,敬拜親近祂。

感謝天父,讓我們在城基與大家一同敬拜,屬靈生命得到滋養。我們能在這幢建築物聚會數十年,這不是必然,全是恩典。尤記得我們每星期六、日在城基青少年團契、主日崇拜,每隔幾分鐘震耳欲聾的飛機聲,伴隨牧師的講道,震撼人心,言猶在耳。翻看舊照,1949年,龍崗道40號的一個垃圾池,變成了一層半高的九龍城基督徒會、基督書院(初期),再變成三層的基石進修中心。今天,我們仍能在這裏敬拜天父,透過教育服侍社區,全是恩典。天父呼召我們近前來,拓展福音事工,配合社區需要和發展。現今建築物殘舊了,我們這一代,要承擔起重建的挑戰,容讓我們借用以下經文作比喻:

「但我們既有信心,正如經上記著說:『我因信,所以如此說話』,我們也信,所以也說話。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,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,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。凡事都是為你們,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,感謝格外顯多,以致榮耀歸於神。所以我們不喪膽,外體雖然毀壞,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。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,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、永遠的榮耀。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,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」(林後4:13-18)

弟兄姊妹在未來教會重建所花上的時間、精神、金錢是鉅大的,在行政及各樣配套上,或許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、不便或「苦楚」,但這至暫至輕的苦楚,為要我們成就大事。我們要因著信,要「顧念所不見、永遠之事」。教會的「外體雖然毀壞」,但教會弟兄姊妹的「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」,我們會努力支持及全力配合教會尋求天父帶領,同心合意重建城基,「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,感謝格外顯多,以致榮耀歸於神」。

 

獻上不同的祭

過去十多年,我們都在拼搏中,照顧家庭,忙碌工作,在教會裏只能默默支持或奉獻微小的力量參與事奉。今天,我們的孩子日漸長大,雖然仍有很多挑戰,但我們希望盡量發揮恩賜和專業,投身教會的服侍。我們來自五湖四海,有不同的恩賜和工作經驗,全職主婦、設計推廣、行政、人力資源、建築、工程、機電工程、言語治療、醫護、貿易、保險、教育等等,我們認為教會若能按著眾人的恩賜,各按其職配搭事奉,定必能發揮最大的果效。「非勢力、非才能」,在此,我們旨在拋磚引玉,讓大家認識我們,我們亦很想透過不同的團組交流,彼此認識。深信城基人不論是甚麼工作或家庭崗位,甚麼年齡層的弟兄姊妹,只要「靠著神的靈便能成事」,彼此配搭,配合教會需要,一同事奉及在教會重建的事工上有份,獻上不同的祭。

 

有關教會發展的建議

我們參與了基石發展小組和教會重建小組分別兩次的分享會,以及有關特殊教育需要(SEN)學童的講座,我們很樂意支持教會服侍社區上不同的群體或特定的群體,例如基石所服務的基層家庭及學童、長者,以及現階段探討中的SEN學童及家庭。然而,當年我們做了很多「洗樓」、家訪等社區服侍及福音工作,但當時教會缺乏與基層人士融合的準備和安排,結果信主的人雖不少,但最終能穩定地出席教會聚會的街坊並不多。同樣地,如我們未能同心合意和有充分的準備和配套去迎接SEN學童的家庭,結果可能也是一樣,這是我們所關注的。

此外,我們期望基石和教會有更美好的配搭。基石如何在現有的服務中加入SEN的服務,究竟我們能提供的是哪類型的服務,對象是哪類型社經階層的家庭,我們必須確立定位,因為提供SEN的教育服務是十分專業的項目。倘若我們僅希望為SEN學童提供功課輔導班,教會及基石也必須有相應的師資及師訓以作最佳的準備,好讓這些福音對象將來可以在教會成長,成為我們的家人。教會必須繼續尋求,讓弟兄姊妹有合一的心,對這些有需要的家庭有更多的負擔和支援,並鼓勵和感動一些肢體成為使命小組作準備。

求主賜我們異象和加添我們承擔的勇氣!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