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919牧者的話

牧者的話-甜與苦的滋味  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劉燕美

 

聽說許多女士們都喜歡吃甜品,但我該是個例外。不愛甜食可能源自我的媽媽,她生前愛吃很甜、很甜的東西(感恩她並沒有糖尿病),她弄的糖水,我吃了半碗,就無福消受下去。

 

我極少會心思思想吃點糖果雪糕、蛋糕布甸、梳乎厘……之類的食物,中秋月餅亦是避之則吉,甜膩的蓮蓉,要以甜到〝打冷震〞來形容我那股抗拒的心情,每次往外地旅行,那些表面鋪滿各式糖漿的甜甜圈(冬甩),莫說要我吃,簡直見到就已經怕怕。

 

不嗜甜自然沒天份製作甜品,常被友人質疑我烹調那些味似白開水的物體竟可稱得上為糖水?!而每當按著食譜做甜品,發現原來是要下這麼多糖,心頭便湧出強烈罪疚感!

 

相比起甜食,我反而較愛「苦」味,自小不太討厭喝中藥、苦茶;前幾年往台灣旅行,在一間連鎖食店吃過「醬燜白玉苦瓜」,一直念念不忘,早前在網上亂找亂撞,被我〝悟〞出個近似味道的食譜,喜歡這款涼菜入口帶著味噌的豆香,吃下去苦瓜的甘味又留在口腔內,苦後回甘的感覺,令人有種滋味無窮的深度……。

 

許多人會將人生的經歷以甜和苦作比較,除非我們有自虐狂,否則每個人該喜愛自己的路是甜而沒有苦,不過,只是「甜」未免單調了一點,人生總要有些「苦」作調劑,這正好成為一種磨鍊並藉此去除我們生命裡頭種種雜質。

 

聖經路得記曾提到拿俄米面對人生苦日子的感受:「拿俄米對他們說:『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瑪拉(就是苦的意思)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滿滿地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。耶和華降禍與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這樣,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?』」(路得記1:20-21)

 

拿俄米名字本身有「甜」、「美好」的意思,可是她人生的遭遇卻與名字大相逕庭;她與丈夫及兩個兒子因饑荒關係,離開原居地

猶大伯利恆,寄居在摩押地,但短短十年間,丈夫和兩個兒子均先後離世;古代近東社會,孤兒寡婦和寄居者是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,拿俄米年紀老邁,沒工作能力,更沒有再婚的可能性,她變得無依無靠,且不但失去至親,連基本生活也成問題;所以上面只是兩節經文,〝苦〞這個字已出現兩次,可想像到,拿俄米這刻的心情是如何困苦、絕望,她抱怨耶和華使她受苦,甚至要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瑪拉,即「苦」的意思。

 

然而,在神的帶領下,忠心跟隨拿俄米的媳婦路得,能與親戚波阿斯結為夫婦,並獲耶和華賜予一個兒子俄備得。路得記4:14-15記載:「婦人們對拿俄米說: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!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,使你無至近的親屬。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。他必提起你的精神,奉養你的老,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。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!」

 

拿俄米由最初的家破人亡,到後來一個〝華麗轉身〞,不單老有所倚,其過繼的兒子俄備得的後裔是一國之君—大衛,在新約,俄備得的名字更出現在耶穌的家譜內(馬太福音1:5),若從這觀點看,神對拿俄米的祝福又豈止七倍!

 

誠如路得記給我們的啟迪,未走到最後一步,我們難以判定自己的人生究竟是苦或甜、是祝福抑或咒詛;曾有人講過,一個人是幸福又或禍患,當中十分之一在於外在客觀環境,而十分之九卻在於個人的心態,未知大家會否同意?

 

雖然我們沒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與及周圍環境的事情,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堅守對神信靠的心,認定萬事萬物都在祂統管之下,慈愛信實的主,定必在暗中看顧恩待那些屬祂的子民,並帶領我們走出迷霧之中。

 

讓我們帶住感恩的心享受人生的「甜」,亦學習在「苦」的日子努力發現神在我們生命的作為和恩典,或許這種苦中回想神恩的行動,就似是品嚐苦瓜那種回甘的滋味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