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404牧者的話

        正當香港樂壇的粒粒巨星在近日不斷隕落之際,樂壇的超新星在港人眼中顯得格外耀眼。要數當今最矚目的星,可以說是非姜濤莫屬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這位新星出自於一個新電視台的一個新節目。從ViuTV《全民造星》冒起的他一炮而紅,當紅的程度就連大台TVB也未敢輕看。也許正因如此,便出現了近日有大台演員在節目戲謔姜濤的一幕。該演員稱自己為姜(薑)蓉,以詼諧的形式做出姜濤的動作和唱出姜濤的歌,節目一出街,便引起極大負皮(編按:潮語,即負評的意思)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負皮大多指向節目對姜濤形像的嘲弄,或者指向大台此舉的反智。觀看該段節目短片後,筆者認為,大台罪不在於得罪他人;大台最差的一著,在於其墨守成規的節目公式。安排藝人扮演或惡搞其他藝人,本身並無傷大雅,此橋段的光輝歲月,大可追溯至2010年的《荃加福祿壽》,當時有汪明荃、阮兆祥、王祖藍等藝員,以「扮嘢」為題的綜藝節目,某些角色更深入民心;再追溯到「遠古」的話,其實六十年代尾的《歡樂今宵》,才是這風格的始祖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問題,正正出於這「持之有效」的風格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當一種公式順利地使群體達到成功,這公式很容易成為定律;當定律在時間中設立起來,後人便難以撼動,更悲觀的說法,是後人根本沒有想過需要撼動。年復年的重覆,忽視了世代的轉變和處境的不同,「方法」本身無分對錯,錯的是運用這方法的人。是照板煮碗,抑或以觀察、反思、更新的態度看待傳統,從而活化「方法」。每一個傳統,在開始的時代、背景下,都一定有一個良好的本義,否則沒有人願意延續該傳統;當時代、背景不斷轉變,特別是近幾年的劇變下,如果固步自封,只會出現「姜

 

蓉式花式自殺」的場面,一味走在自以為的「安全」中,失卻了行動的本義。製作組在謾罵聲中,可能還覺得「明明一直以來都好笑,為何今次會有反效果呢?」,死得不明不白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當然,要突破框框談何容易,勇氣、智慧、創意、聆聽力和表達能力,缺一不可。稍一不慎,有意更新的工作人員就會變成「反傳統」的異類,吃下一句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」便抱著一頭灰敗退,群體便失落了一次更新的機會。重要的是,突破框框總不能以個體為起點,而是需要一班人一起洞悉現況,打破固有又上而下的架構,為有經驗者提供一個從下而上的觀點和角度,才能達至有效溝通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讀到這裡,你可能會覺得,今星期的「牧者的話」為何九唔搭八。是的,因為寫到這裡,也是在寫大台的問題,但你又能否察覺,寫到這裡的,同樣可以是出現在教會的問題。商營機構還好,只要有個神級公關,或以利益取捨,尚可挽回一點局面;但教會呢?因教會裡的因循而失落的,並不是奉獻,也不是聲譽,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命。篇幅有限,恕筆者只能在此拋磚引玉,未能討論更多破與立的張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願意我們每一個,都能在這個晚星墜落的午夜,迷茫中警醒聆聽號角聲,眾教會合一聚集,以神賜下的勇氣、智慧…….走在這變幻莫測的時代吧。